•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考生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公管名家讲坛】“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李希光采访写作40年”顺利召开

    信息来源:公管学院 发布日期:2021-05-13

    5月12日—13日,【公管名家讲坛暨“我为师生办实事”系列讲座】“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李希光采访写作40年”在综合楼401报告厅顺利召开。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教授,同时,公共管理学院党委郑宇涛书记、韩洪副院长、新闻传播系主任詹恂教授、曾维希教授、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同学等共同参与本次讲座。讲座内容围绕李希光教授40年来的点滴经历,凝聚平凡生活中的智慧与技巧,品味如何采访与写作。

    3AB65

    “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位老师,经常在发照片的时候配有一段流畅、优美的文字,他是一个有故事,会讲故事的人,这就是李希光老师”,公共管理学院韩洪副院长说道。

    讲座开始,李希光教授从“何为新闻”这个问题开始讲起。他说,新闻的英语是journalism,jour的意思是日记,中国的“记”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什么是“记”?就是把人类真实的、有意义的故事记录下来,所以说新闻学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本色新闻学,美国才是特色。

    接下来,李希光教授分享了自己刻苦学习的方法。他每天抱着收音机学英语、听新闻,一边做煤矿工人,一边背三万五千字的词典,每背会一个,就用红笔划掉,如果一个礼拜后发现自己忘记了,就扇自己一耳光。

    160AF

    李希光教授还分享了他的三位本科老师,范存忠、梁士纯、黄仲文三位先生开拓了中国传播教育的故事。谈及如何成为一名新闻记者,李希光教授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从学习英美文学进入理论物理研究所,进入社科院读新闻研究生,再到成为一名科学新闻记者,致力于新闻传播学领域研究的故事。他讲述了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三强先生做翻译的故事,讲述了自己采访邓小平同志的经历,讲述了自己研究生院老师泰德嘎普如何披露了美国驻新疆领事马克南间谍生涯的故事,讲述了自己采写香港回归的故事。讲座中,李希光教授还分享了自己与母亲的故事,她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女煤矿工程师。

    李希光教授说,“一个人只有能讲出来自己的故事,才能讲好故事。”

    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如今在电子科技大学产业党委工作的袁勤书记提问:“如今的学生比我们当时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您在做出人生一系列选择的时候是无所畏惧的吗?”

    12C6C

    李希光教授回忆自己从初一就开始写日记,这一切都是信念、好奇心的结果。他用初中时写的日记中回复:“不做花园里之花,乃做高峰之青松,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不甘平淡度己一生。”

    次日,李希光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分享了自己关于写作、人生和学问的相关经验。特别指出了静下心来做好学问最重要的是苦行。同学们踊跃提问,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向李希光教授请教,李教授就民族地区健康传播相关话题进行了分享和指导,指出“最好的课就是这样书院式的授课方式,大家互相自由地交流。”

    7D8A3

    此外,李希光教授还分享了关于自己“奶奶的一张老照片”的写作故事,回答了“自己是天生的新闻人”这一问题。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位煤矿工人的孩子,在艰难的时期如何去阅读,去了解新闻。李希光教授在解释自己为何称“自己是天生的新闻人”时说自己有时为了看报纸可以两个小时什么事情也不做,所有的重要事情都放置于脑后,整个人沉浸在新闻的世界中。在记录自己怎么去进行写作时,李教授强调一定要随时记录,“做一个分分秒秒抓住每一个瞬间、记录每一个想法的人”,他说自己在突发灵感时,便会记在自己的手背上,往往到目的地时就已经记录了一手臂的想法和创意。

    8E1DC

    除了分享和新闻相关的经历以外,李希光教授还强调了学好英文的重要性。他展示出一张老照片——一本沾满煤黑的英语词典,强调了学好英文在新闻传播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73BA

    李希光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自己与新闻采访写作的故事向同学们娓娓道来。现场气氛融洽,老师和同学们与李希光教授积极交流,互动学习。


    相关介绍:李希光教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电子科大泛喜马拉雅地区传播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与文明对话教席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三项)。李希光教授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两所学院的主要创建者,曾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新华社高级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

    (文/黄佳佳 苟圆圆,图/苟圆圆 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