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由《公共管理评论》与我院联合主办的“给青年一小时·2023春分成都”工作坊顺利召开。本次工作坊共遴选8篇青年学者论文,邀请16位资深专家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共聚我院,通过论文展示、专家点评和圆桌讨论等方式为每篇论文单独打造了饱满的“青年一小时”。本次工作坊参会人员包含特邀专家、作者和电子科技大学师生共50余人。
本次工作坊首先由院党委书记郑宇涛致辞,郑书记对与会嘉宾参与本次活动表示感谢,充分肯定了“给青年一小时”系列工作坊活动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并预祝此次活动的参与嘉宾学术收获满载而归。郑书记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发展情况,以及在获批博士点后加强学院学科建设、科研建设的相关举措,并希望学界同仁继续关注和支持学院的发展。
《公共管理评论》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梅赐琪代表《公共管理评论》以及朱旭峰主编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电子科技大学的工作坊组织团队表示由衷的感谢。梅赐琪分享了“给青年一小时”系列工作坊“青年友好”的核心宗旨,并预祝参会文章未来顺利产出。
会议上半场由副院长韩洪主持。
第一小时。南开大学吴金兴分享了和暨南大学祝哲、周文倩合作的论文《群体性事件风险治理与公众参与的现场研究——基于73个视频的QCA分析》。文章基于73个视频资料,采用QCA研究方法,研究群体性事件的事件现场演化机制。特邀点评人厦门大学于文轩老师和南开大学吴晓林老师指出,文章需要提升写作水平和对研究方法的批判思维,注意文献综述的问题导向,注重样本选取的科学性。
第二小时。电子科技大学龚泽鹏介绍了与电子科技大学韩啸、汤志伟合作的论文《“情有可原”还是“不可思议”?——公众对智能政务服务失败的容忍度研究》。文章基于Crademo调查平台招募的272位被试,研究智能政务的身份公开与公众对于服务失败的容忍度的关系。特邀点评人重庆大学陈升老师和中山大学郑跃平老师认为,文章需要进一步强化问题线索的故事性,引出关键问题,同时明确“容忍度”“感知真诚”等关键概念的内涵和使用,并注意排除竞争性假设。
第三小时。广州大学李强介绍了和华南农业大学叶昱利合作的论文《你是哥哥:国家管理精英的家庭起源》。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研究家庭出生顺序对个人成为领导者的影响。特邀点评人中山大学张书维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罗楚亮老师指出,文章研究主题新颖,但是需要聚焦核心解释机制,排除变量选取、样本局限带来的“选择性偏误”问题。
第四小时。重庆大学张金凤介绍了与重庆大学温馨合作的论文《信息框架和公共服务质量对公众政策遵从的影响——基于流感疫苗接种的调查实验》。文章基于一项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的调查实验,研究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政策信息的表达形式、公共服务质量与公众政策遵从之间的关系。特邀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张友浪老师和电子科技大学张会平老师指出,作者需要注意学术文章的写作规范,理顺文章内部的因果机制,改善现有的变量测量方式。
会议下半场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梅赐琪主持。
第五小时。中国人民大学史晓姣介绍了和中国人民大学马亮合作的论文《制度同构与自主创新:多层级政府机构改革逻辑》。文章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级和333个地级行政单位的文旅改革,研究中央和地方跨层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在逻辑。特邀点评人中山大学黄冬娅老师和四川大学刘磊老师认为,文章应明确文献对话,改进现有研究设计,找准文章的核心解释机制,并进一步打磨文章的写作。
第六小时。上海交通大学韦林沙介绍了论文《政策叙事能否助推棘手问题治理?——一项基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复制实验》。文章对一项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调查实验进行了复制,研究政策叙事是否能够助推治理问题的解决。特邀点评人北京师范大学郭跃老师和南开大学锁利铭老师指出,文章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方法的内涵及应用,加深对复制实验的理解,提升对核心文献的把握,打磨行文的文字细节。
第七小时。中国政法大学宋王杰介绍了和中国政法大学任弢合作的论文《列功覆过:前任主官落马与中国省级地方政府规模》。文章以2008—2020年31个省级地方政府面板数据为基础,研究前任地方政府主官落马对后任治下政府支出规模的影响。特邀点评人电子科技大学杨菁老师和清华大学龚璞老师认为,文章需要理顺主线故事和内在逻辑,修正模型的设计,同时还要警惕数据中出现的缺陷。
第八小时。清华大学黄培伦介绍了与清华大学唐啸合作的论文《信息公开、知识扩散与自由裁量:裁判文书公开如何促进司法公正》。文章以裁判文书数据库为研究对象,讨论了裁判文书公开通过知识扩散影响法官自由裁量权,并最终促进了司法公正的机制。特邀点评人北京大学杨文辉老师和电子科技大学蒋国银老师认为,文章需要明确学科边界,找准问题域与研究方法的适配,探究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问题。
会议的最后,与会嘉宾结合一天的讨论情况进行了圆桌交流,圆桌论坛由梅赐琪主持。参会作者代表唐啸、李强、任弢、史晓姣等对会议内容进行了回顾和再讨论,并对会议提供的高水平交流平台表示感谢。参会嘉宾于文轩老师、刘磊老师对会议的设置和组织提出了建议。梅赐琪在发言中提醒,“给青年一小时”工作坊重点在于给青年学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他者”视角,写作者有必要思考如何规避自我视角下的“敝帚自珍”问题。锁利铭老师在现场播放的《春夏秋冬》歌曲背景音中为工作坊作结,并借歌名和歌词祝贺作者和点评人在工作坊中的美好相遇和满满收获。
《公共管理评论》“给青年一小时”工作坊旨在为青年学者提供高强度、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在2021年成功举办四期“四季”系列工作坊后,《公共管理评论》继续坚持“小规模、高质量”特色,走出清华,走向“四方”,更好更多助力青年学者成长。2023年第二期“四方”工作坊“给青年一小时·2023夏至厦门”将由《公共管理评论》和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