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考生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榜样公管】公益奉献之星代表、2019级本科生梁珂馨在“奋进向未来”学院2023学生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信息来源:学生科 发布日期:2023-05-08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晚上好。我是2019级本科生梁珂馨。很荣幸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公益经历与思考。

    2008年汶川地震让我失去了左腿,在大半年的康复和治疗中,我遇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的照顾与鼓励让我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从站起来重新走路,到骑自行车、游泳……我慢慢走出地震的阴霾。这些爱与善意也在我心中埋下了感恩与奉献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进入大学之后,我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志愿服务之中。大型会议服务、图书馆义工、普法进社区、清扫街道……我努力追求让普通人的生活更加幸福。我也把目光放在了自闭症儿童、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中,大一大二每周前往北斗星助残康复中心协助老师和自闭症的孩子一起上课、一起做游戏;陪伴孤寡老人,带他们做保健操,和他们一起做手工、听他们讲述半生岁月;暑期前往青海支教,家访、手写书信、设计英语、绘画等课程,丰富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不免有一些功利心,为了学分,或者是一些荣誉和奖励。但每当我想起留守儿童求知的眼睛,自闭症孩子温暖的拥抱和老人们慈祥和蔼的笑容,我感受到的只有人与人之间非常纯粹的真诚和信任,这样珍贵的情谊和被需要的满足感取代了对荣誉、奖励的追求,成为我坚守公益初心的最大动力。

    我也渐渐意识到,志愿服务不仅需要一腔热血,更需要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很幸运,我遇见了法学。这是一门既严谨又有温度的学科,它教会我收起泛滥的同情心,冷静、理智地思考问题,又让我看到冷冰冰的规则后人性的光辉和文明的可贵。它给予我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又赋予我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改变现实的力量。这四年,我曾和同学们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寻疫情中普通人对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的评价与心声,分析政府官员网络直播带货背后的法律风险;也从自身经历出发,去了解弱势群体无障碍通行权的保障现状与问题。

    后来,在法院、检察院等工作一线实习时,我发现和我一样的残障人士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信息获取难、行动不便等障碍,他们的正当权利常常难以保障。此时我意识到,相比于奖项与论文的多寡,作为一个人文社科学生,更重要的是怀有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理解之同情”。带着这样的理念,我在大三的假期跟随家乡的律师一起开始了公益法律服务。深入基层,每周固定时间前往社区,为居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送法下乡,讲解农村群众普遍关注的关于土地政策、劳动合同、宅基地使用权、防范电信诈骗典型案例等相关知识。接受法律援助中心的指派,为因工致残的职工争取合理赔偿。最让我快乐的时刻,就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每一个普通人能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看到了法律所具有的社会力量。

    我们常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小时候我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是什么身份,只要触及法律的底线都要受到惩罚。而现在,我明白了它的另一层含义,对于那些没有做错事情,需要法律保护却又没有能力的人,也应该得到法律的庇护。我深知,想要真正地运用法律知识改变弱势群体处境,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选择继续深造,继续在法律与公益的道路上前行。

    最后我想说,奉献不分大小,爱心没有轻重。公益从来不是宏大的命题,它或许就藏在你做过的研究中,藏在善意的微笑里,藏在小小的行动中,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希望从今天起,从此刻起,你我都能目光清明、心怀善意、尽己所能、贡献社会。

    谢谢大家!